5月13日,2021级历史学(S)专业全体学生在吴晓莉老师和岳雪萍老师的带领下到佳木斯市郊区开展了省内田野考察活动。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前董家子古山寨遗址为考察地点,谭杰院长、胡纬老师、任平老师一同参观考察。
在前董家子古山寨挹娄文化专题陈列馆,佳木斯市文物保护中心的王海燕老师通过图片、实物和全景沙盘介绍了前董家子古山寨的文化内涵及周边遗址分布情况。前董家子古山寨一号城建筑于海拔322米的高山之上,气势雄伟,是目前已知的东北地区海拔最高、保存最好、建制齐全的汉魏时期古城址。城中心高处有三座较大的椭圆形地表坑,直径8~10米,有8个稍小地表坑环绕其分布。随山势呈阶梯式向下,地表坑数量逐渐增多,依次排列。这些地表坑多为半地穴式居住址,它们大小的不同及分布的位置,反映出古代挹娄居民地位、身份的差别。
前董家子古山寨附近分布着四处规模小于它的遗址,遗址群呈现出一种“圆形、向心、内聚”的格局。这种“聚落形态内聚式的环形向心布局”的现象,在从史前聚落形态发展到国家阶段的过程中是具有典型意义的。中心聚落形态从史前走向国家,正是从村落到国家的必然过程。以前董家子古山寨为代表的三江平原汉魏时期遗址的历史文化面貌,表明周边地区在本时期已经从“邑落”(部落)发展到属于国家初级形态的城邦之国,已跨入了文明的门槛。佳木斯市并非是只有百余年历史的新兴城市。
在前董家子古山寨二号古城一处较大的地表坑前,王海燕老师介绍:地表坑是古人居住的半地穴式房址或者灰坑、窖穴,废弃、坍塌后在地表留下的痕迹。它们明显低于地面,多数呈椭圆形锅底状,少数为长方形。在坑里或者周边会发现古人的遗物,是调查历史遗址的线索和判断年代的依据。灰坑就是民间俗称的垃圾坑。每处遗址都有灰坑的发现,说明古人已经有了环保意识,将生活垃圾定点存放。
在前董家子古山寨刘明小组进行小组讲解,讲解员刘明从前董家子的“前世今生”进行介绍并呼吁同学们要坚持历史自信、坚守文化自信,为历史文化传承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此次省内田野考察圆满结束,不仅是市校通力合作的重要成果,亦是前董家子古山寨历史文化内涵与潜藏文化软实力的展示。佳木斯历史文化底蕴丰厚,文明发展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在这座城市学习的我们,要努力成为地域历史的研究者和弘扬者。
通过此次田野考察,同学们表示要坚守历史自信,牢记历史责任,不忘历史专业学生的初心与使命,为中华民族历史文化传承贡献绵薄之力。
撰稿人:刘明